新聞中心

Share to:

新聞中心

常用藥價格狂漲 人民日報“怒”了!

來源:來源:藥智網

常用藥價格狂漲,人民日報“怒”了!

7月29日,人民日報一連發表“藥價怎么了”及“常用藥漲價別太任性”兩篇文章。其內容主要是通過記者的線下采訪,問民生,聽民聲,反映百姓真實的健康獲得感。

采訪中,有患者表示“一盒藥就要好幾十元,一般要開好幾盒,同時還要開很多種,這次感冒光買藥就花掉將近1000元?!鼻以撡M用還是在患者感冒未痊愈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還有患者驚異地說道“我是真沒想到現在藥這么貴,兩盒腸炎寧就將近100元?!逼湓捳Z中透露了老百姓對藥價上漲的無奈,也揭示了常用藥市場的真實現狀。

被媒體盯上藥價“高漲”的那些產品

實際上,常用藥漲價已經盛行為“一種常態”。早在今年2月,北京日報及健康日報等多家媒體發文,多款常用廉價藥、部分家庭常備中成藥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甚者有的藥品3年累計漲幅高達600%。網友趣評“藥價漲幅趕上房價”。

數據來源:北京日報

不僅上述這些藥品價格上揚,據健康日報統計,一大批家庭常用中成藥自2018以來,漲幅屢創新高。川貝枇杷糖漿由原來的19元/瓶漲到了29元/瓶;云南白藥氣霧劑由27.3元/盒上漲到41.6元/盒;桑菊銀翹散由20元/盒漲價至38.5元/盒;復方黃連素片由8.8元/盒上漲至12元/盒;清肺化痰丸由16.4元/盒上漲至28.5元/盒;必康股份旗下的黃連上清片提價幅度超過100%、強力枇杷露提價幅度約50%、安胃膠囊和小兒感冒顆粒提價幅度均超過20%。

除了常用藥,甚至一些救命藥動輒漲價、短缺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健康日報曾發布了一份急救藥漲價的清單,如重酒石酸間羥胺注射液自2015年從0.7元/支,漲價至42元/支,漲幅59%;氯解磷定注射液自2015年從19元/盒,漲價至990元/盒,漲幅51.1%;碘解磷定注射液自2015年從1.94元/支,漲價至98元/支,漲幅49.52%等臨床急救藥。其中,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及地方藥械招標官網上的“??汀碑攲傧跛岣视推?,該藥此前在江蘇、遼寧、山東、上海、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出現無貨供應的情況時有發生,數倍漲價、藥荒的現象讓百姓“怨聲一片”。

人民日報評“常用藥漲價別太任性”

人民日報提及,因諸多原因的疊加造成了常用藥漲價、藥荒的現狀。其中,從客觀因素看,這和原料供應的季節變化有關。很多藥是從動植物中提取的。動植物有特定生長周期,會受自然環境影響而在數量上出現季節性變化。因此這期間藥品產量也會出現波動。

從主觀因素看,這和藥企利益有關。廉價常用藥給藥廠帶來的利潤往往不高,且容易受上游企業原料價格變化影響。如果藥廠算賬下來,生產廉價常用藥不賺反賠,那就很難保證常用藥的正常供應。更復雜的是,由于醫藥行業存在一定特殊性,相關產業鏈市場競爭并不充分。比如,當原料生產供應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相關企業就可能形成壟斷,主導原料價格,導致藥品隨之漲價。比如,當藥品流通過程中出現壟斷、“包銷”,也可能導致漲價。相關調查顯示,近段時間以來多種藥價非正常漲價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不法商人串通壟斷藥品原料,哄抬藥價牟取暴利,且已呈現組織化、常態化。

藥價亂象叢生,百姓“苦不堪言”。國家層面近幾年出臺了多種監管措施,如開展短缺藥品的檢測和預警工作,搭建短缺藥品信息直報系統,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等。但成效“甚微”,部分藥品還是“任性”漲價。就在本月,網上流傳一份國家醫保局的《關于做好現階段藥品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其指出依托各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建設全國藥品公共采購市場,統一編碼、標準和功能規范,推進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政策聯動,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函詢約談、成本調查等手段,逐步完善具體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藥品價格常態化監管機制。按照“保障藥品供應優先、滿足臨床需要優先”的原則,采取鼓勵短缺藥品供應、防范短缺藥品惡意漲價和非短缺藥品“搭車漲價”的價格招采政策,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工作??梢钥闯?,該公告對藥價的監管猶如一張鋪展的“網”,將藥價的“真實身份”袒露在陽光下,是漲,是降,監管系統說了算!

這份《通知》雖為流傳,但國家將藥價監管一直擺在醫改的重要位置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藥價監管經歷了不同的改革時期,直至現有的4+7帶量采購讓部分產品迎來了降價潮,而這一采購機制核心——“以量換價”也或適用常用藥。

藥價的“彈簧式”監管

其實,關于藥價的監管,歷來就是一個“千古難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關于藥價的監管經歷了“收”與“放”的探索期。

收!20世紀90年代,在政府定價放開的情況下,藥價飛漲

1996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于1998年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又于2003年將原國務院體改辦和國家經貿委部分職能并入,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改委)頒布《藥品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重新掌握藥品定價權,開始開啟一系列降價行動。

據不完全統計,發改委在1997年至2015年間共計實行降價30+次,但每次降價之后市場的反饋似乎都很尷尬。一旦出現降價的情況,藥品就隨之停產消失,然后又出現同適應癥的其他高價藥,于是發改委又進行新一輪的降價,如此循環往復,一波接一波。

2015年5月5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人社部等7個部門聯合印發了《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規定自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政府制定的原藥品價格,藥品實際交易價格重歸市場規律。發改委降價的時代就此告一段落。

放!藥價回歸市場,藥占比模式控價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7年底之前城市公立醫院的藥占比要下降到30%。根據官方定義,藥占比=醫院藥品收入(藥品收入-中藥飲片收入)/醫療收入×100%。

在對藥占比的要求中,明確的公式,明確的比例要求,讓降低藥價的改革又走向另一個繞不出來的圈子。為了控制藥占比,又為了保有藥品的收入,改動其他醫療收入(分母)成了一個解決辦法。不僅可以讓藥價不至于很低,還提升了其他醫療費用。

可以看出,藥價的監管無論是“收”還是“放”,降價的趨勢并不明顯,反倒是各種“花式”漲價此起彼伏。比如說部分產品常以原料藥短缺“背鍋”,伺機漲價;新瓶裝舊酒,上演“舊藥新用”的漲價套路。

當然了,在“收”與“放”似乎“不奏效”的情況下。2018年至今,國家及地方政府針對“千古難題”出臺了多項政策,如構建醫聯體、鼓勵社會辦醫、促進診所發展試點、實施4+7帶量采購、開展DRGs試點、、建立醫保支付體系、制定重點監控目錄、調整醫保目錄、建設醫保信息化和標準化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確實讓部分產品的價格降幅效果顯著。試想,在藥價漲勢“如虹”的情況下,若常用藥或基藥也按照4+7集采模式進行,那么百姓勢必會齊聲歡呼。

來源:藥智網   作者:紫薯

網站免責聲明:
1.湖北海鴻醫藥有限公司對本網站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湖北海鴻醫藥有限公司,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凡本網站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站)"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站發布,可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聯系電話:027-84877900  郵件:1015566216@qq.com